曾蕾教授主讲“国学经典漫画翻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Body


        2022年5月24日晚,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曾蕾教授做客文珠“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系列讲座,主讲“国学经典漫画翻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讲座由中文系(珠海)贾智副教授主持,郑航、朱林两位博士后为与谈人。

       曾蕾教授是2000年香港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6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功能语篇分析与翻译实践、多模态话语分析、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等。出版专著教材5部,在《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省、市、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与教育研究课题10余项。

       讲座开始,曾蕾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研究问题。国学经典的传播媒介从单模态的文言文原本,发展出众多模态转写语篇。目前学界在国学经典的英译研究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对国学漫画符际翻译语篇中的图文结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次讲座主要讨论国学经典的英文漫画改编及其图文翻译构建过程的功能语义机制,比较语言文字单模态语篇和图像文字多模态语篇意义发生的相似性与区别性特征,讨论从言语到图文这一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对等程度。随后,曾蕾教授介绍了台湾著名的漫画大师蔡志忠及其国漫创作,认为蔡志忠的作品包括了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因此其作品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曾蕾教授对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说明,包括功能语篇对等概念和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包括了再现、互动、构图三个意义。曾蕾教授以蔡志忠《儒者的诤言》《儒者的叮咛》漫画为例,说明了漫画的叙述再现功能、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论语》是典型的投射语篇,多模态投射是漫画研究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原文的投射结构与类型单一,英文译文的投射结构类型相对多样化。而与原文投射、英文译文投射结构相比,漫画译文的表现有所不同。在概念的投射上,言语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由线性的言语结构实现,而图文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则主要由非线性的图像结构实现。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在投射成分(包括言语/思维者、过程本身、环境成分)和被投射成分(述说/观点)上各有不同。在此部分的内容中主讲人还对言语泡、思维泡、矢量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曾蕾教授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理论,尝试性地探讨投射符际翻译的再现意义,经过符际翻译的图文多模态语篇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在讲座第三部分“国学经典漫画的翻译”中,曾蕾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学漫画投射的符际翻译再现功能分析模式,并以《老子说》为例进行了概念意义的分析。由蔡志忠根据《道德经》原本的大部分章节内容改编而成的《老子说》,是当今多模态话语语境下创作的产物。漫画在再现原文主体思想的同时,还对原文的语言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入了大量的投射结构。漫画中的投射结构与语言投射不同,是由图像符号资源和文字符号资源来共同实现的,两种不同的符号资源在表达层具有不同的表意系统和意义潜势,二者在同一语境下相互融合、相互写作、共同表意。对比《道德经》原文和漫画版译文,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部分保留了原文的过程类型,并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张,其中最明显的扩张是言语过程的增加。漫画版对原文再现意义的扩张主要体现在投射矢量的增加上。漫画与原文的概念再现功能是基本对等的,这种基本对等是由二者的语场决定的。其后,曾蕾教授又对漫画《论语·为政》进行了人际互动意义分析,这一意义主要体现在读者视角的漫画人物的姿态呈现上。最后,曾蕾教授着眼于国漫《论语》的主位推进模式对语篇(构图)意义进行了解读,包括其中的文字和构图的衔接机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曾蕾教授还从多模态的角度指出了蔡志忠国学漫画的不足之处,包括图文交互、角色塑造、语篇连贯等。

       在提问环节,与谈的老师和同学就多模态话语与课堂教学、投射的结构具体化、功能系统语言学与中文系传统研究模式的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图文关系等问题行了充分讨论。在热烈和愉悦的交流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